师者如兰,历之弥久,幽香愈馥。恰逢教师节来临之际,小木怀着虔诚感恩之心,采访了交通工程系的邹志云教授,与大家分享邹教授的教研魅力。
个人简介
邹志云 男,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现为raybet雷竞技教授,教育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
邹教授是武汉城建学院的86级学生,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2000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raybet雷竞技,邹教授也转入raybet雷竞技交通学院。2008年交通学院改成船海学院,交通系又被划归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从那时算起,今年是邹教授在土木学院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回忆求学生涯,邹教授用两个词形容自己的大学时光,“平淡但纯粹”。那时候没有发达的网络技术,没有喧嚣浮华,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丰富多彩,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导之外,就是在图书馆里借阅泛黄的带着淡淡墨香的书籍,大学生活简单而平静。整个大学时光邹教授对自己的学业保持高度专注,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知识,老师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老师的支持下,他在学习之余接触到了教师办公室的电脑,于是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学会了使用数据库软件。
谈到留校任教的契机,他慢慢回忆道:“求学期间,我曾有幸参与过系里一位在学术界特别有声望的老教授主持的项目,他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也激发了我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大学毕业那会,学校师资匮乏,在老教授的引荐下我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这一教就是29年。
在学生心目中,邹教授绝对是个好老师,不仅能授业解惑,还十分懂得学生的内心,能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在担任17级班主任期间,邹教授获得了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荣誉称号。比起奖项,邹教授更享受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他认为“大学生活力四射、思想敏锐,和他们交流我也会感觉自己朝气蓬勃”,“如果引导得法,假以时日,这些人皆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他非常珍惜当班主任的工作机会,总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目标。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邹老师会主动与之交流,探讨原因,并给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在邹老师看来,“大学生是成年人了,老师切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邹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经常去寝室看望学生,了解同学们有什么生活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与帮助。他常说“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远离父母家人,难免有时会手足无措,我去看看他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尽一份家长的责任。”其实邹教授早在92年就开始担任班主任,他带的96级学生在2000年毕业时无一人留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提及此事,邹教授满脸都是骄傲。
在学院任教十余年,邹教授接触的土木学子不计其数。在他的印象中,土木学院的学生踏实、勤奋;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他常鼓励同学们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多动手、多进实验室,多和老师交流。
至于交通专业的就业市场,邹教授认为交通专业是朝阳专业,而且专业热度会持续很长时间,他对交通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在邹教授看来,现在出现的交通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对交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且与交通相关的专业也需要大量交通人才。他谈到了在美国认识的一位交通专业博士,就职于美国著名的房屋租售公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房屋的区位、周边土地价值、经济增长等大数据预估房屋未来价值。邹教授认为交通专业有自己的特点:相较于土木工程其它专业,交通专业更倾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是典型的“新工科”。“数据是交通研究的基础,数据科学对人们认知事物发展规律有极大帮助。”邹教授强调,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兴起,对交通专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交通研究提供了更大更全的样本和工具,这直接影响了交通分析的准确性,也使得交通人才的就业面越来越广。
然而,他也指出,大数据为交通专业的研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恰恰是目前国内交通专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当下国内的许多重要数据还分别存储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完全公开。但他相信,随着国家信息公开相关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交通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大势所趋。
自1990年走上大学讲台,邹教授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到明年邹教授就从教三十年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其中不乏在大型企业单位身居要职的企业家,也有致力于科研的学术翘楚。栏目的最后,邹教授表达对土木学子的殷切希望和祝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有所成,未来可期。